不久之前,關注香港獨立音樂圈的Fan Page「HK band memes」中,有人匿名發表一張圖,嘲笑樂隊為了獲得品牌活動演出機會而種票。網友Jack Lau就回應:
「依家唔係一言堂唔比人地提反對既睇法
但係你貼親香港BAND,MEME班法西斯一定搵到野彈
…
屌你老母!除左識笑人柒之外仲識d咩!」(節錄)
香港獨立音樂圈的悶局已非新鮮事,即使演出機會好像越來越多,也不乏樂隊從獨立躋身大眾市場,但感覺組樂隊仍等同苦苦經營,除了「分化」、「圍威喂」文化,甚至有音樂人自稱彈盡糧絕,在Facebook徵求工作機會。
即便如此,去年組成的Milos在嚇跑了一個結他手、花掉一年時間才做好第一首歌,以及差點解散之後,各有參與不同樂隊的Jonathan、貓仔與小明,還是努力想了幾個方法,嘗試讓樂隊走出不一樣的路。

出Show?上網!
「以前的做法是寫歌、不停出Show,但呢個模式已經不太有效。以前多人看SHOW,出SHOW散播能力較大,但近年好像沒那麼多SHOW,即使有,觀眾也沒那麼多。」曾玩過柳葉,現在也是Twisted Cycle結他手的小明說,演出已不再是累積知名度的主要方法。
「其實外國樂隊也有類似模式,花多點時間寫歌,再放上網絡,花多點心思在網上宣傳,除了利用Youtube、Bandcamp、Spotify等,也想多做好一點包裝。」

據他們所講,樂隊名稱「Milos」是希臘文「說話」的英文發音,用上送信的「信鴿」作標誌。除了有點文青的隊名、乍看日式小清新風格的設計,第一首作品〈Potato Flower〉的Youtube影片,雖然只是一張靜態薯仔照,但燈光、顏色亦明顯有仔細處理過。
「很有趣,有人說我們的設計『好唔似香港』。原來大部份人都把香港出品等同不太好看,只要花點時間去做已經『唔香港』,都幾Sad。」

多花一點點心思,其實唔難。發現樂隊只愛在大自然或者studio拍片,低音結他手Jonathan就在端午節早上,跑到超市,站在一堆金寶湯前花一小時拍了段Playthrough。「而且沒人發現我在拍,但因為地點有趣,所以亦有不少人Share出去。」
人人都是主角
小明與Jonathan說著這些時,我們在牛頭角一間茶餐廳吃飯,貓仔點的乾煸四季豆吃剩很多,於是被兩位隊友指責,屌來屌去之間,還夾雜了對這位鼓手的不滿。

「我們第一首歌花了一年才完成,因為貓仔好『奄尖』,常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垃圾,鼓的部份改了又改……還嚇走了最初另一位結他手……」雖然兩人之後坦言,只有22歲的貓仔,「佢打同諗嘅野係超晒班,不是為了Fit首歌,而真的有創意在玩音樂。」
Milos的歌令人很爽快,因為與傳統樂隊由結他或主音主導不同,低音結他和鼓一樣不分主次,像是多重旋律夾纏著互相爭奪聽眾的關注。曾是TUX和Topsy Wave鼓手的貓仔說,從未試過有那麼自由的創作空間。
「以前曾被隊友說我打的鼓太花巧,故只能配合結他,難度不大,所以今次好想讓每種樂器都是旋律一部份,但當初另一位結他手說我太專制、設計的東西太難。可能今個星期想好的beat,下周又重新寫過,他頂不住就走了。」

香港是個(不)好環境
而只剩三個人的Milos也決定停止定期練習,「我們沒有Band房,也不會定期見面,而是各自在家創作,見面就討論作品,很少Jam歌,但反而更珍惜每次夾Band。」

他們也感慨,香港地理環境適合組樂隊,「美國可能二百公里才有一個鼓手,還未必是跟你玩同一種風格的。香港不論九龍、新界都有地鐵直達,還可擁有私人Band房,但質素反而沒那麼高……」
所以當我不免俗地問Milos會否希望以樂隊收入維生時,他們也一口氣說出了各種環境限制,還有他們的曲風難成主流、香港人(包括他們)顧慮太多、小圈子「圍威喂」……
但別以為這是個灰機的訪問,因為說著不想浪費時間、要做好想做的事,兼顧包裝與音樂水準、嘗試向台灣、日本發展的Milos,平均年齡是21歲,其中身兼四隊樂隊成員(More Reverb、Twisted Cycle、Breaking The Glass)的Jonathan更只有18歲。你知道,現在下任何評價都仍是太早了。
0 comments on “【專訪】為了樂隊好,Milos決定不租Band房,也不定期練習”